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

EV是啥?能吃嗎?

當然不能吃!
EV是Exposure Value的簡稱,是指為了達到相同曝光的情況下,所有光圈及快門的組合(from Wiki)。還是不懂對吧!沒關係,因為我自己也不太懂。
所幸,洗鏡光前輩寫了篇淺顯易懂的文章來幫助大家了解,有興趣的人不妨一看。

PS.
以下文章已取得原作者洗鏡光前輩同意轉載,若想轉貼的話,別忘了先取得原作者授權喔!


老生常談,什麼是EV?

冼鏡光
June 11, 2008上線


什麼是EV?各大論壇上這是個週期性的問題,每隔一段日子就會出現一次,每一次都肯定是人氣十足的討論、有一長串的回文,也許是天氣熱容易動肝火,最後很可能以立法院式相互指責各說各話的大辯論收場。令我想不通的是,這麼一個一翻兩瞪眼、幾乎每一本攝影書都有解答、而且網路上也不難找到說明的問題居然會一再出現;更讓人驚訝的是,一個簡單的EV定義居然人言人殊,真是奇哉怪也,其中最常見到的論點就是認定ISO敏感度是EV定義的一部份。從這些討論發言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不少背離原來EV定義而自創的新理論,論者常理直氣壯地指出這是對舊理論的挑戰(或重新認定),然而關鍵是舊理論行之有年、也已經是教科書標準教材、成為測光與曝光的基準,而且這套傳統說法對新發展又沒有任何抵觸之處,所謂的挑戰與標新立異可能就只有一線之隔。在好奇心驅使下上網搜尋一番,原來這新奇的EV定義或理論倒也不是今天才有,或許某些先進自創品牌,眾人再以訛傳訛、逐漸積非成是也是可能的;怪就怪在這些新創意在非中文(我很少看簡體版)論壇上很少出現,所以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這有沒有可能是本地特有的現象。

為了打破這一項迷思(或誤謬),我把拙著冼鏡光,數位相機:觀念、技巧與原理若干相關章節裡頭的內容簡化成一篇介紹性的文章,希望可以正本清源,幫助對EV有疑問的朋友澄清EV是什麼。我深切了解到,這個問題也許早就陷入政治圈中信者恆信、不信者恆不信的惡性循環中,貼了此文之後,某處某論壇可能就會有不信者鳴鼓而攻的撻伐之聲,但身為學界中人,把問題與答案解釋清楚也是對社會該有的一份責任與義務,所以不管您信不信,請把本文看完,就事論事再發難也不遲。

曝光的供給面

請找找看手頭上有沒有老相機、老到沒有測光表的那一種,相信您會發現相機上能夠調整的就只有兩項:光圈f值快門速度,而不像是DC與DSLR上還可以調ISO敏感度。下面第一張照片是1920年代末期的Ansco Memo半格相機,它的面板上只有光圈f值與快門速度兩項,第二張照片是1930年代中葉的Kine Exakta(史上第一台135底片單眼相機),它的光圈是在鏡頭上調整、右上角旋鈕選擇慢速快門速度、中間旋鈕選擇快速快門速度、左下角旋鈕是底片計數;兩台相機都沒有ISO敏感度的選擇!為什麼?一來是在二次大戰前各底片生產商並沒有統一的底片敏感度規格,二來是通過鏡頭到達底片的通光量與底片敏感度無關、而只與光圈開孔(亦即f值)與快門速度有關




我們都知道光圈用f值表示,f值愈小、光圈開孔愈大,反之f值愈大、光圈開孔愈小;換言之,f值與光圈開孔的大小成反比。於是調整f值就相當於調整光圈開孔大小,也等於是在調整能夠通過鏡頭的光量。光圈的標示有一系列的標準值,譬如f/1、f/1.4、f/2、f/2.8、f/4、f/5.6、f/8、f/11、f/16、f/22等等,這些值分別是1=20、2=21、4=22、8=23、16=24、32=25、64=26、128=27、256=28、512=29等等的平方根的近似值(譬如,f/5.6中的5.6是32的平方根的近似值)。從這一層關係,我們不難看出把一個f值乘以Ö2=1.4就會得到下一個f值,您不妨自己做個驗証(或証明)。在這一系列數值中,每一個f值的開孔面積是它上一個的一半、下一個的一倍;譬如,f/4的開孔面積是f/2.8的一半、f/5.6的一倍。下面是一張f值與平方根的對照表:



快門速度的標準標示值是1秒、1/2秒、1/4秒、1/8秒、1/15秒、1/30秒、1/60秒、1/125秒、1/250秒、1/500秒等等,這些快門速度大致上是下列數字的近似值:1=1/20秒、1/2=1/21秒、1/4=1/22秒、1/8=1/23秒、1/16=1/24秒、1/32=1/25秒、1/64=1/26秒、1/128=1/27秒、1/256=1/28秒、1/512=1/29秒。這一系列數值中,每一個快門速度是它上一個的一半、下一個的一倍;譬如說,1/128秒是1/64秒的一半、1/256秒的一倍。在相機上用到1/15秒時可以視為1/16 = 1/24秒、1/1000秒可以看成1/1024 = 1/210秒等等;相機不用等比級數的標示也許只是為了容易記憶的因素,不玩電腦的朋友可能真的不容易記住這一系列2的若干次方的等比級數值,不是嗎!?下面是傳統快門速度與等比級數值的對照表:



因為光圈開孔與快門速度都是加倍或減半的等比級數,兩者結合就有了一個很容易了解的曝光觀念。譬如說,我們打算用某個光圈開孔(亦即某個f值)與快門速度s,這兩者決定了一個通光量(也就是可以到達底片的總光量),如果把光圈放大一倍(比如從f/5.6改成f/4)而維持相同的快門速度s,於是每單位時間能夠通過鏡頭的光量加倍(因為開孔加大一倍),總通光量當然加倍。另一方面,如果光圈開孔不變(固定f值),但把快門放慢一倍(亦即從s秒改成2s秒),因為通光的時間增加一倍,總通光量就增加一倍。基於相同的道理,把光圈放大一倍但卻把時間(快門速度)減半,或者是光圈收小一半但時間增長一倍,通光量是一樣的;換句話說,如果原來是用f/5.6與1/125秒,於是f/4與1/250秒、f/2.8與1/500秒、f/8與1/60秒、f/11與1/30秒等等的通光量完全相同,曝光效果也一樣。

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,就曝光效果而言,理論上有無限多(f值,快門速度)的組合會得到相同的結果,亦即在相同通光量的前提下,我們有很多不同的(f值,快門速度)組合可以選擇。因為通光量指的是可以到達底片的光的總量,因此f值與快門速度相當於提供了一個調節通光量的機制;也就是說,f值與快門速度控制了曝光時光的供給面,而這個供給面與ISO敏感度無關!

EV的定義

有沒有一個可以基於光圈與快門速度來度量通光量的方式呢?有的,這就是曝光值Exposure Value),也就是EV!EV把兩組等比級數(亦即f值與快門速度)轉化成一個等差級數,它的定義如下,在定義中只用到f值與快門速度,而與ISO敏感度無關,上一節末已經講過了:



給定一個f值與快門速度,它們對應的EV值是f值的平方被快門速度去除後再取以2為底的對數。在眾多EV值中的基準點是f/1與1秒的對應值,代入上式得到EV = 0;也就是說,當f值為f/1而快門速度是1秒時,對應的EV是0。當然,基於上一節的說朋,f/1.4與2秒、f/2與4秒等等都會得到EV為0的結果。

EV值可以看成是鏡頭在某f值與快門速度之下的通光量的一個抽象表示方式,傳統上會用下面的方式畫出一張f值、快門速度、與EV值之間的關係圖:



這個圖的橫座標自左而右是愈來愈快的快門速度,圖中是從8秒到1/4000秒;縱座標是f值,從下到上的f值愈來愈大(於是開孔愈來愈小),圖中這些f值從f/0.4到f/45。EV的定義方式會使所有具有相同EV值的(f值,快門速度)組合在同一條直線上,這就是圖中自左上到右下的淺色平行直線。

圖中用小黃點標出了(f/1,1秒)的位置,這是EV為0的基準點。圖中各EV直線右下角的數是該直線的EV值,若已知一個EV值,順著該EV值的直線就可以找出所有該EV值的(f值,快門速度)組合。譬如說,EV為4的直線通過(f/11,8秒)這一點,沿著這條直線我們會找到(f/8,4秒)、(f/5.6,2秒)、(f/4,1秒)、(f/1.4,1/8秒)等等,這些組合的對應EV值都是4。另外,從這個圖也不難看出一點,EV值差1,通光量就差一倍。

圖中還有一個虛線的框框,它表示一部相機的曝光處理能力。在理論上,f值可以有無限多,但鏡頭卻一定有最大與最小光圈;同理,快門速度也有極限,每一部相機都有最慢與最快的快門速度,於是相機的曝光能力就受到限制。以上圖而言,光圈範圍在f/1.4與f/11之間,快門速度則在8秒與1/1000秒之間,所以該相機能處理的EV值在-2(與(f/1.4,8秒)對應)與17(與(f/11,1/1000秒)對應)之間。

曝光的需求面:測光

前面提過(f值,快門速度)的組合定義了曝光的供給面,也就是通光量,但這個通光量能否在底片上得到合適的曝光就是另一回事了。要知道如何得到合適的曝光,我們得了解曝光的需求面,也就是要多少通光量才會有合適的曝光,這一層就是測光。

測光的方式有兩種,一種是測被物體反射的光,這是所謂的反射式測光,在術語上是測物體的輝度(luminance),相機內建測光表都是反射式。另一種是測投射在物體上的光的亮度,這是入射式測光,術語是測照度(illuminance)。

測出輝度或照度還不夠,因為沒有考慮到底片(或感光晶片)的ISO敏感度。在相同的輝度或照度的前提下,ISO敏感度愈高的底片對光的靈敏度愈高,在曝光時所需的光量就愈少,所以測出輝度或照度之後,還得考慮底片的ISO敏感度因素才能得出曝光所需要的通光量,在概念上就是下圖:



若測光得來的需求量與相機提供的供給量相同,底片就會曝光正確(以測光的標準而言);換言之,測光得出的需求量就是要有正確曝光所需的通光量,如果相機上的f值與快門速度組合提供的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,於是供需平衡,就有正確曝光。如果供大過求,就會曝光過度;反之,若供小於求,則曝光不足。正因為供給面是用EV表示,需求面得來的期望通光量也得轉換成EV,這樣供需雙方才有共同的比較單位,於是上面的圖(需求面)可以擴充成下面的測光/曝光示意圖,其中EV提供了供需雙方的溝通橋樑:



從測光到EV

從測到的輝度或照度以及ISO敏感度轉換成EV值就比較複雜了,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很簡單地做個介紹。以下我們用f表示光圈的f值、s表示快門速度、I表示ISO敏感度、L表示物體輝度、E表示現場光照度。在測反射光時這幾個值得滿足下式,此地K是一個常數:



在測入射光時上式變成下式,此地C是一個常數:



請注意,反射式的式子使用輝度L與反射常數K,而入射式的式子使用照度E與入射常數C。把兩式相除,我們得到KC這兩個常數之間的關係:



也就是說,反射常數與入射常數的比值等於輝度與照度的比值。

K/C = L/E這道式子很有意思。我們都知道,使用灰卡與反射光(譬如相機上的)測光表可以轉換成入射光測光表,然而灰卡的反射率是18%(亦即會反射18%投射在灰卡上的光),所以就灰卡而言,它的輝度L就是現場亮度(亦即照度E)乘上18%;換言之,我們有L = 0.18´E,或者是L/E = 18%,於是K/C = L/E = 18%,而且K = 0.18´C

我們回到反射光與入射光的測光式子:



經過移項得到



取以2為底的對數,於是兩道式子左邊都是EV:



所以,在知道ISO敏感度I、輝度L與常數K(或照度E與常數C)時,我們可以用上式算出對應的EV值,再透過這個EV值選擇f值與快門速度。

因為K/C = L/E的關係,如果我們接受18%反射率的標準(亦即K = 0.18´C如前述),從LK我們可以算出照度E與常數C,這就是很多手持測光表既可以測反射光、也可以測入射光的原因。於是整個測光與曝光就可以簡化成下面的示意圖:



看到此地,相信您可以體會出輝度L(或照度E)與ISO敏感度是在測光系統的需求端,f值與快門速度是在曝光機制的供給端,而EV是供需兩端的橋樑。用f值與快門速度定義EV是為了在相機上容易進行曝光,而且大多數使用者恐怕對輝度L與常數K(或照度E與常數C)不甚了解。

APEX系統

我們在上一節開頭提過反射光測光的式子:



把它移項整理後得到



取以2為底的對數就是



如果我們定義四個新符號如下:



我們得到下式:



此地Av叫做光圈值(Aperture value),Tv叫做時間值(Time value,它是快門速度倒數的對數值),Sv叫做速度值(Speed value),Bv叫做亮度值(Brightness value)。於是上式可以寫成

EV = 光圈值 +時間值 = 速度值 +亮度值

這道式子是所謂的APEX(Additive Photographic EXposure system,加法曝光系統),它是美國國家標準(ANSI)的PH-2.5與PH-2.12。在APEX系統中,ANSI建議K = 3.125,所以



於是,反射光測光表測出輝度L、求出亮度值Bv,使用人輸入ISO敏感度I、由此算出SvBvSv的和就是EV,使用人再從EV決定f值與快門速度。比照上述,您不難導出測入射光的式子。

常見的誤謬

在討論區中最常見到的錯誤是認為ISO敏感度是EV定義的一部份,論者的理由是f值、快門速度、與ISO敏感度共同決定曝光。但是如前所述,EV可以用f值與快門速度定義(譬如Av+Tv),也可以用ISO敏感度與輝度或照度定義(亦即Sv+Bv),前者是常見的做法、它不包含ISO敏感度,而後者的定義對曝光控制沒有太大用處。更重要的是,ISO敏感度是在需求面,而傳統EV的定義是在曝光控制用的供給面,把供需兩者混淆是這一項錯誤的主因。

也有論者認為在數位時代很多機型都有自動ISO功能,加上自動光圈與自動快門速度構成一個全自動的曝光控制系統;這個系統包含了下面紅色虛線框框中的內容,它的輸入只有輝度L或照度E。從曝光的外在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正常而且合情理的看法,但這麼一來就與EV脫節了。



自動ISO的來源有點像是底片時代的增感(push processing)、把400度底片硬拉到800度使用,從而提高快門速度或使用更大的光圈;它也有一點像是更換機背(中片幅機型與少數135機型、比如Zeiss Ikon的Contarex與後期的Contaflex都有此功能)、或是中途更換底片(譬如APS與碟式底片相機)的味道,但是這個新ISO敏感度值仍然是個手動或自動(比如DX類底片)的輸入。

在討論EV的定義時看過了f值、快門速度、與EV值之間的關係圖,圖中虛線框框指出相機能夠處理的曝光範圍,通常它是一個EV值的範圍,圖中的例子是-2到17。如果從測光表測得的輝度L與目前設定的ISO敏感度算出的EV值不在這段範圍內,有自動ISO功能的相機會調整ISO敏感度,使算出的EV值落在能夠處理的範圍裡頭,這樣相機才能正常進行曝光(這是不是有一點像中途更換底片)。所以,在有自動ISO能力的相機中,ISO敏感度仍然在需求面,而不在供給面。

結論

看到此地相信您應該了解到EV是測光的需求面與曝光的供給面之間的橋樑,傳統的EV是在供給面、透過f值與快門速度這兩個曝光參數定義的,從這個角度來看,EV的定義與ISO敏感度無關。雖然EV也可以用ISO敏感度與輝度(或照度)定義,但這是在測光的需求端,對實際拍攝(也就是曝光)用處不大。

本文的內容基本上是取自拙著冼鏡光,數位相機:觀念、技巧與原理、把若干章節濃縮成一個簡化版,所以細節不多,如果您想要進一步了解與EV有關的各項資訊與論題,建議您參看拙著的以下幾章:第E.6章曝光值討論EV的定義、它在曝光上的應用、ISO敏感度的影響、EV與各種曝光模式的關係等等;第E.7章曝光補償把EV視為一個相對值、做為度量曝光補償的單位;第F.2章測光的基本觀念講解反射光與入射光的基本概念;第F.3章了解中灰色的標準說明中(18%反射率)灰色的概念;第F.6章灰卡與它的應用講解如何用灰卡測光、以及把測反射光透過灰卡轉換成測入射光的觀念;第F.8章手持測光表簡介討論EV在手持測光表上的用法;第F.12章曝光值與測光的關係詳細地討論了EV在供給面與需求面之間的連繫,並且介紹了APEX系統。如果您手上有拙著,請不要忘了按這裡把一些錯別字、筆誤與校對疏忽更正過來。

最後,希望這篇文字對澄清一些錯誤的EV觀念有所助益。



未經本人同意,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,請尊重智慧財產(著作)權

引用方式:冼鏡光,老生常談:什麼是EV?,DCView.com達人部落格(http://blog.dcview.com.tw/article.php?a=UmwJbgVjVmc%3D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